当米兰设计周的『禁入传闻』再次刺痛中国设计界的神经;当车展上的概念车越来越像『快餐式量产预告』;当用户对着千篇一律的『新能源脸』感到审美疲劳……但,总是有人要站出来改变一下的。
当下的汽车设计圈,正陷入一场微妙的『集体失忆』。新能源浪潮下,『封闭前脸+贯穿灯带』成了标配,『极简』被简化为『无特征』,『科技感』异化为『参数堆砌』——当所有品牌都在追逐同一套审美模板,设计便失去了与用户对话的能力。
而荣威M7 DMH的登场,带着一种明确的姿态:在同质化的漩涡中,原创设计似乎已经不是选择题,而是生存题。
这款由前劳斯莱斯设计总监约瑟夫・卡班与上汽设计团队联合打造的中大型轿车,近期完成了外观以及内饰部分的细节首秀。不得不说,其以『明珠』设计语言为核心,将东方文化基因与国际化设计视野熔于一炉,不仅成为荣威品牌『体面、超值、信赖』理念的具象表达,更在『抄与创』的行业迷思中,划出了一条清晰的原创路径。
在『符号堆砌』时代重拾设计本质
此前,邵景峰在荣威品牌日的群访中直言:『如果不从长远角度出发,如果不从中国文化角度出发,不结合国际化的视野,两年之后我们怎么办?』
而荣威M7 DMH破局之法,始于对设计本质的回归。作为『明珠』设计语言的首款量产车型,它拒绝成为『流量符号的拼接品』,而是以『自信・优雅』为核心,在工业造物中注入文化灵魂。
此外,卡班也曾聊及其对设计的理解:『抄是孩子模仿父母的过程,但当你知道未来不再模仿时,就该停下。』
而这句话恰恰道破了荣威M7 DMH的设计初心——它不复制劳斯莱斯的奢华符号,不照搬德系车的机械美学,而是在东方文化与现代工业之间,找到属于中国汽车的表达逻辑。
其实两者所表达的逻辑相同,皆是源自于两个支点:
其一,是对『原创价值』的敬畏。在技术与美学趋于同质化的当下,荣威M7 DMH没有选择『稳妥的抄袭』,而是坚持『明珠』概念车的设计精髓——珍珠『光而不耀,自信优雅』的东方哲思。从垂直统治的车头姿态到温润饱满的尾部曲面,从直瀑式前脸的光影韵律到270度C柱软包的环抱感,每一处设计都不是对某款豪车的致敬,而是对『体面』的当代诠释,又如钱漾所言,『体面不是浮夸的堆砌,而是符合主流审美,更符合文化内核的表达』。
再者,是对『用户感知』的精准捕捉。荣威M7 DMH的目标用户是30-35岁的『进阶型家庭支柱』,他们既需要『面子』的仪式感,也拒绝『华而不实』的设计。因此,荣威M7 DMH的设计不会陷入『为原创而原创』的怪圈,比如直瀑式前脸的电镀饰件既保证了高光质感,又通过微曲面的力学张力避免过度张扬;多辐领辉轮毂的高光与哑光工艺,静态时显细腻,动态时呈流动感——这种『藏巧于拙』的处理,恰是对『理性精致主义』消费观的回应。
中西合璧的匠心独运
荣威M7 DMH的设计魅力,很大程度上源于一场『跨文化对话』——卡班的国际化豪华车设计经验,与上汽设计团队的东方文化积淀,在这款车上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。
而这种融合首先体现在『比例哲学』上。卡班将豪华车设计中对『姿态』的极致追求,注入了荣威M7 DMH的车身比例——4940mm的车长与2820mm的轴距,没有被简单转化为『拉长的轿厢』,而是通过『磐石姿态』的设计,赋予整车『垂直统治的秩序感、大地托举的稳固感』。
这种源自劳斯莱斯『图腾级体量』的设计逻辑,与东方『中正之道』的哲学不谋而合。车头的垂直比例呼应『天圆地方』的传统审美,侧面『重剑无锋』的线条暗合『大道至简』的意境,静止时如『山岳平移』,行进时似『弓满待发』,让工业产品有了文化象征的厚重感。
外饰设计的『中西共鸣』更显精妙。比如直瀑式前脸便是最具代表性的设计之一,其源自卡班擅长的『光影叙事』手法,通过电镀饰件的高光与阴影交错,形成垂直向上的视觉重力,同时融入『大珠小珠落玉盘』的东方意象。
卡班曾说:『中国文化是一座宝藏,明珠就是要让这份宝藏发光。』荣威M7 DMH的前脸没有用龙、凤等具象符号,而是以『瀑布』这一自然意象,完成了东方美学的现代转译。
而『光影叙事』在灯语设计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,比如矢量光轨晶钻日行灯与3D悬浮贯穿尾灯,采用了宝马天使眼同款的厚壁注塑工艺,保证发光均匀度与耐久性。而『呼吸光语logo灯』首次将『ROEWE』车标发光化,用豪华车同款的烫印镀铝工艺,实现『日间有金属光泽,夜间发光均匀』的效果。
更有特色的在于荣威M7 DMH的『荣耀迎宾光毯』,其通过参数化编程的矩形阵列投影,既满足了照亮地面的实用需求,又以光影仪式感强化了『迎宾』的东方礼仪文化。这种设计没有停留在『功能堆砌』,而是通过『光』这一普世语言,传递『体面』的品牌内涵。
此外,卡班将豪华车设计中『静止如动』的理念,与东方『蓄势待发』的意象结合,比如车顶线条从B柱开始自然下沉,既保证了后排头部空间,又形成『弓背』的视觉张力;车门下方的内凹型面,在光影下形成『流动的阴影』,让整车看似『稳固』却不显笨重。这种处理跳出了『长轴距=臃肿』的设计陷阱,同时又有『事业蒸蒸日上』的中国普世性情怀。
难怪,俞经民曾评价卡班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』——他既能驾驭劳斯莱斯的顶级奢华,也能理解国民车的实用美学,这种全谱系视野,让荣威M7 DMH的『豪华』跳出了『价格锚点』,成为一种可感知的品质体验。
从『好看』到『懂你』
真正的原创设计,从来不止于『视觉冲击』,更在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。荣威M7 DMH的设计突破,在于它将『匠心』藏在了用户日常感知的细节里,而这些设计或许不会出现在宣传海报的C位,却能在3-5年的用车周期中,持续传递『被重视』的温暖。
比如同级唯一的乳胶感慕斯云翼座椅,便是『功能美学』的最佳例证。采用了享界S9同款的Ultra touch极触革与GL8世纪二排同款的Surflex®海绵,高密度发泡材质保证『久坐不闷』,慢回弹海绵优化22%硬度,既能在快速过弯时提供支撑,又能过滤路面细碎颠簸。『跨级配置』的背后,是对『舒适』的极致追求。此外,座椅还提供更贴心的『全景沙发躺椅』模式,即副驾椅背翻折变腿托,配合可调节头枕,让妈妈在后排陪孩子时也能『躺平休息』。
显然,荣威的想法是『舒适不是给外人看的,是给家人用』,故此,荣威M7 DMH没有追求『行政级座椅』的浮夸标签,而是精准狙击『进阶型家庭』的真实场景。
其次,为了平衡『后排舒适性』与『后备箱实用性』这一行业难题,荣威M7 DMH 的设计师团队通过大量家庭用户调研,将 『空间魔术师』理念融入车辆设计,试图在有限的车身尺寸内创造出最大化的实用空间。通过车身结构优化,让2820mm轴距实现『126mm后排膝部空间+450L后备箱』的双重优势——能同时装下1个28寸、2个24寸和1个20寸登机箱,满足全家7天旅行。
而不为『牺牲一方保另一方』的设计,源自团队对每一个细节的『手拿把掐』,比如全车28处储物空间中,中央通道下方的超大储物格可放折叠伞,副驾的小米SU7同款早餐挂钩能挂外卖袋,主驾50W无线充电位带线槽避免线缆凌乱。
对此,邵景峰曾打趣地提到:『好的设计要「藏」,藏到用户需要时才发现它在那里。』
可以说,荣威M7 DMH偷空间带来了用户用车的第一层『体面』,那么其在NVH的设计上,则是将『体面』做得给为细致。荣威M7 DMH没有用『堆料』来宣传隔音,而是通过『结构优化+材料创新』实现120km/h语音清晰度72%、怠速充电噪音43dB(图书馆级)的表现:5.83㎡吸音棉覆盖31处关键部位,重点区域采用『三明治结构』。同时16项风阻优化(风阻系数低至0.271)减少风噪。『看不见的设计』带来得不是简单的『隔音棉数量』的堆叠,而是真正『安静乘坐体验』的体面。
从堆砌到场景
荣威品牌焕新的另一大核心是 『超值』体验的升级,这一点在 M7 DMH 的智能座舱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。通过与火山引擎基于豆包大模型的深度合作,荣威打造了 『更懂中国家庭』的智能交互系统,试图打破传统车机 『功能堆砌』的窠臼。
12.3 英寸全液晶仪表盘与 14.6 英寸中控屏采用联屏设计,界面设计荣获 iF 国际设计大奖。人机交互界面采用 『零层级』设计理念,常用功能如导航、音乐、空调控制等直接显示在主界面,减少了用户操作层级。车机系统搭载的 AI 语音大模型具备上下文关联理解能力,可同时识别多个指令(如 『打开空调』『导航到最近的充电桩』『播放儿童歌曲』),并通过多模态交互(语音、手势、视觉)实现精准响应。
此外,主动式服务是 M7 DMH 智能座舱的一大特色。系统可通过车内摄像头监测驾驶员疲劳状态,自动播放提神音乐并开启座椅按摩;雨天自动烘干座椅,长途驾驶时根据剩余电量推荐沿途充电桩;通过儿童座椅状态自动调节空调温度,这些贴心功能体现了荣威对家庭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。
而在手车互联方面,M7 DMH 覆盖华为、OPPO、vivo、小米及苹果等主流手机品牌,支持应用跨端无缝接力。用户携带手机进入座舱后,手机上的导航、音乐等应用可自动流转至车机屏幕,无需重新操作,极大提升了便利性。不过,相比特斯拉的智能召唤或小鹏的城市 NGP,M7 DMH 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仅达到 L2 级(全速 ACC + 车道居中),在高阶智驾领域仍有提升空间。
邦点评
熟悉我的人都知道,我很少写汽车设计类的内容,但荣威M7 DMH的设计历程,让我很容易便联想起『明珠』的意象——珍珠形成的过程,是蚌壳对沙砾的包容与打磨。
而原创设计的成熟,是品牌对用户需求、文化基因、技术能力的持续融合。它或许暂时不是最完美,但它却足够真诚。因为荣威不回避行业同质化的痛点,不掩饰对原创的渴望,不吝啬对用户需求的回应。
卡班在群访中说:『我们已经准备好起飞,想要做原创的东西,不是因为不喜欢过去,而是想展示我们能做出更伟大的东西。』荣威M7 DMH的设计,正是这种信念的体现,没有用『颠覆者』的姿态标榜自己,而是以『耕耘者』的心态,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。
未来,随着『明珠』设计语言在更多车型上的延续,荣威或许会建立起一套可识别、可延续的设计体系——就像『宝马的双肾、奔驰的立标』,但不同的是,这套体系的核心不是『某个固定符号』,而是『东方智慧与现代工业的结合方法』。这种体系一旦形成,中国汽车设计就不再需要『靠符号刷存在感』,而是能以『方法论』的高度,参与全球设计对话。
对于消费者而言,这款车带来的或许不只是一辆『好看、好开、好用』的座驾,更是一种『被尊重』的消费体验。因为他们的审美没有被敷衍,他们的需求没有被忽视,他们的文化认同没有被轻视。
而对于中国汽车设计而言,荣威M7 DMH旨在证明,原创设计不必『曲高和寡』,可以『雅俗共赏』;不必『孤芳自赏』,可以『连接用户』;不必『割裂中西』,可以『和而不同』。
不知道这份答案,是否已经让汽车设计圈有所触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