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位中
热门城市:
北京
上海
广州
深圳
杭州
南京
退出
我们真的需要一辆AI汽车吗?
来自:电动邦
作者:邦老师
2025-07-07 09:06:56
手机浏览

何小鹏曾判断:『汽车的智能化,会像苹果手机改变手机行业一样,改变整个汽车行业。』随着7月3日小鹏G7的上市,小鹏汽车正一步一步地为这一观点做论证。

这款定价19.58~22.58万元的中型智能电动SUV,以『全球首款L3级算力AI汽车』为标签,成为小鹏汽车2025年度重磅车型。不过,当我看完整场发布会,倒是思考起一个问题:『我们真的需要一辆AI汽车吗?』

算力突围,即是产品力?

相信这两天关心小鹏G7上市的朋友都知道,G7车系最引人注目的是其Ultra版本搭载的3颗图灵AI芯片。

官方表示,作为全球首颗跨AI汽车、机器人、飞行汽车应用的芯片,其『一颗顶三颗』的算力密度让整车有效算力达到2250TOPS,是行业旗舰车型的3~28倍,216GB内存更是同级的8~10倍。

当然啦,硬件突破并非噱头,基于此套算力猛兽,G7全球首发VLA+VLM大模型并实现全本地部署。先说VLA-OL模型构建『运动型大脑+小脑』架构,让车辆具备主动思考能力。比如可提前识别路面塌陷并避让、自动为救护车让行,甚至在拥堵路段自主规划变道策略。在实际性能上,G7的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创下130km/h的刹停速度纪录,即便面对夜间无路灯、动态障碍物等复杂场景,仍能精准响应。

其次,发布会上,何小鹏顶着『超时』的压力,狠狠地展示了一把VLM大模型重构人车关系的场景案例。例如,识别到后排婴儿入睡后,会自动调低空调风速并关闭氛围灯;通过多模态融合感知(视觉、声音、车辆信号),甚至能理解乘客指向路边咖啡店的手势,主动询问是否导航。

同时,也展示了此前我们详解过的『追光全景』抬头显示,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,比如将导航路线直接投射到挡风玻璃,覆盖主辅路、弯道等8大场景,其虚实贴合的视觉效果,相当不错。

严谨地说,小鹏G7 Ultra不仅是智能汽车的一次算力突围,同时亦是AI技术在汽车上的一次大跃进。换言之,也就是G7 Ultra的最为突出产品力。

然则,就目前而言,G7 Ultra实质上仍是一款期货。

官方数据显示,其VLA软件将于9月通过OTA 推送上车,11月或将完成 VLM 的硬件免费升级,12月实现VLA+VLM对个性化驾驶习惯的学习记录。这意味着 Ultra 版用户在提车初期仅可基础智能驾驶能力,而更复杂的AI功能将通过后续更新,逐步进行软硬件的升级。

在发布会上,何小鹏坦言,若问『VLA+VLM』多久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,那答案也许是1年,也许是3年,亦或是5年。但小鹏汽车预埋高算力硬件的逻辑『将会是行业的方向』。

所以,升级过激光雷达的『老鹏友』,是不是嗅到了熟悉的味道?而等车61周的小米车主,是否有话要说?那么,大家就在评论区各抒己见吧。

抛开智能,或是更诚实的身体

抛开智能标签,小鹏G7作为一款家用SUV,其实底子还是很扎实的。

比如88%的『得房率』让4.47立方米的整车空间得到了极致利用,前排1062mm、后排1035mm的头部空间,即便1.9米身高乘客也不局促;819L后备箱扩展至2277L后,可容纳37个20寸行李箱,配合42L可水洗前备箱、39处收纳细节(如带密码的5.9L手套箱、磁吸后排小桌板),家庭出行需求被精准覆盖。

舒适性配置上,全系标配的12层云感座椅颇具诚意,Nappa真皮包覆(限时)、前后排通风/加热/按摩功能,54mm的落座柔软度比奔驰GLE提升50%。此外,『太极AI底盘』可通过摄像头预瞄200米内路况,提前300ms调节智能可变阻尼减振器,据悉实测过减速带时,后排冲击峰值比Model Y降低49%。

更重要的是,19.58万元602长续航Max,将这个车系的价格拉到了20万元以下,而主销车型702超长续航Max 也就贵了一万元(20.58万元)。

在我看来,精准的价格定位,结合大空间、高舒适、多配置等产品特点,似乎才是小鹏G7车系让消费者的诚实起来的动因。

从数据上来看,2025年上半年,小鹏汽车累计交付197189台,仅用半年时间就超越了2024年全年的交付总量,并且成为近期唯一连续8个月交付量突破3万台的新势力品牌。而在海外市场,小鹏汽车海外累计销量突破18701台,同比猛增217%,在新加坡、丹麦、挪威等10个国家同样有有不错的战绩。官方同时表示,正计划或已经开始进入英国、意大利、爱尔兰等10多个重要市场。

当然,小鹏G7在上市9分钟后,大定突破 1万台,虽没有几天前『3分钟20万台』的刺激与疯狂,但客观地说,还是一个非常合理且不错的结果。

从工具到伙伴的边界模糊

回到我们开篇提到的思考,其实早在2、3年前,将汽车作为AI第一载体的行业讨论便已经开始。没记错的话,前一家视汽车为『AI机器人』(ROBO-CAR)的公司已经在今年偃旗息鼓。

与小鹏汽车相似,都是将汽车的智能化属性放在了工具属性之前,作为产品的第一宣传点。同时,两者亦是选择了L3为智驾目标(不违规哦,就是冲着人辅助机器的逻辑,已经不是辅助驾驶,而是自动驾驶类了),跃进式地进行着研发。

只是,当部分车企试图模糊『从工具到伙伴』的边界时,国家终于出手,为这条火得发紫的赛道,按下了风险管控的减速键。其实,目前的政策已经明晰,要么一步一步地从L2往更高阶的智能驾驶逻辑走。要么就暂时放下C端,在B端安安静静地搞出安全的L3及以上的技术,随后在国家的监管下,推出100%安全产品。

应该说,目前所有的AI模型,都还处于『被喂养,待成长』的阶段,无论是端到端还是VLA,都还面临着『可欺骗性』验证,比如海外博主用画布伪造场景,导致特斯拉的FSD产生过误判,而在业内人士看来,FSD(13版本)依旧是目前最强的智能辅助驾驶架构。

此外,在发布会上反复强调『隐私信息不出车』,实则目前依旧没有十分精准的法律或行业标准能进行细致的监管,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当下仍是『试错阶段』。

需要,但不止于『AI』

那么,我们真的需要AI汽车吗?

从小鹏G7的产品来看,我觉得是,大家还是要辩证地看。

我们需要的是AI带来的安全冗余,比如130km/h的AEB刹停、提前300ms的颠簸预警,这些功能切实降低了事故风险。我们需要AI带来的效率提升,比如AR车道级导航减少了导航分心,VLM模型的主动服务节省了操作时间。我们还需要AI带来的体验升级,比如AI底盘让家庭出行更舒适,智能座舱让长途驾驶不枯燥。

但我们不需要的是为『AI概念』买单。过度堆砌的算力、华而不实的拟人化交互、依赖网络的『伪智能』,这些不仅推高成本,更可能埋下安全隐患。何小鹏曾说:『智能不是炫技,而是解决用户真实痛点。』AI汽车的价值,终究要回归到『让出行更简单、更安全、更舒适』的本质……

哎,说到这里,大家是不是要说,你说的好像有点上纲上线了哦。

嗨,其实我有就一个意思啦,如果要买G7,那就买20.58万的Max版~~~

*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
收藏
分享到:
最新文章
四年淬炼再进阶,价值提升超4万,14.98万元,全新C11正式上市
一汽奥迪Q6L e-tron以中德相加的“精智感”,诠释豪华电动3.0时代
当奇瑞用上更好的料儿,风云A9L该怎么买?对比竞品又如何?
我们真的需要一辆AI汽车吗?
钛3爆款已定,豹5蝉联冠军,方程豹6月销售近19000辆创新高
比亚迪汉家族交付破百万,汉L赛道体验日引爆性能狂欢
2025款广汽昊铂HT/GT 7月3日正式上市,售价18.99万起及17.39万起
增程大六座的『9系』新选手,『陆家嘴揽胜』智己LS9,或四季度上市
五菱之光EV 305km长续航开启预订,下订1000抵3000膨胀权益限时上线!
除了YU7,选择其实很多,7月新车大盘点,总有一款让你心动
1款新车,2款焕新,All in新能源,MG品牌夏季新车发布会亮点颇多
27个月狂卖百万辆!比亚迪又一款车创纪录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