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位中
热门城市:
北京
上海
广州
深圳
杭州
南京
退出
浅谈新能源车企背后的争夺
来自:电动邦
作者:海森
2017-11-08 06:53:23

表面上,新能源车企频频推出油改电车型也好,电动平台车型也罢,台上的热闹,其实只不过是补贴时代,大家争相响应政策,培育市场的试炼而已。

为什么这么说?2016年全年纯电动乘用车销量不过35万台,2017年前三季度纯电动乘用车销量31万余台,预估全年销量40万左右。这是一个增长迅猛,但体量仍旧很小的市场,这是一个未来市场很大,竞争必然激烈异常的市场。

与其发问现在的车企是不是在培育市场,不如问:补贴退去,双积分政策逼迫而来的合资品牌进入市场(还有特斯拉国产化的压制),车企们凭什么树立核心竞争力?

品牌?营销?价格战?技术?

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可以说除却特斯拉之外,没有什么车企的品牌力具有明显优势,大家几乎都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(比亚迪算是略占优势的车企,毕竟靠电池起家的背景为其加分不少)。

营销。在目前产品力不足,市场体量不具规模的情况下,再好的营销也不过是疯狂地瓜分本就不大的蛋糕,并不能带来巨大增量红利。

打价格战,我想在未来一定会出现,但如饮鸩止渴的竞争手段只能起到一个作用,筛子筛沙石一般地把成本控制能力差,资本实力羸弱的竞争对手踢出牌局,剩下的,将是几家、十几家强者,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核心竞争力问题。

最后剩下的技术,不用说,自然是笔者认为唯一能够打造车企核心竞争力的所在,而具体是哪部分的技术成为关键,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部分。

在最近一篇圈内比较火的文章《麦肯锡:我们拆了十款畅销电动车,告诉你最重要的五条造车经验》中提及:电动原生平台对电池组设计、内饰空间等影响巨大。确实,目前很多油改电的车型显然“不专业”,不能代表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,原生平台必然为各大车企打造纯电动汽车的选择,同时,已经有不少车企已经在这么做了,比如:荣威、北汽、知豆、奇瑞、腾势等等。

平台很重要,能令整体设计更合理,但并不是重点,消费者买纯电动车最关心的还是售价、续航、充电时间以及驾驶动力。

那么,涵盖上述性能指标的技术,就是耳熟能详的“三电”技术:动力电池,驱动电机,整车电控。

动力电池生产方面,主要由电芯制造、电池PACK成组、BMS管理等部分组成,其中电芯很少由整车厂制造,原因与没有汽车厂商会去介入原油生产类似。而电池PACK成组和BMS管理则作为把控电池组安全、效能和整车设计协调,具有决定性作用 ,电芯厂家在涉及这部分技术开发天然难与整车厂匹敌,毕竟这两项技术具有很强的定制属性。

目前像特斯拉、日产等主流车企均采用采购电芯,自主研发应用电池PACK和BMS的生产模式。这其中专业的第三方PACK服务企业占比很小,而且很难发展壮大,这其中包含着车企的一个命门:掌握足够的话语权面对供应商。

随着补贴退坡的推进,控制成本成为各大车厂玩家的首要任务,而电池恐怕是最能够压缩成本的零部件,一旦车厂任由电芯厂掌握电池组的生产、调试、装配、管理全链条技术,势必造成话语权的旁落。

所以,当特斯拉、比亚迪(比亚迪全产业链覆盖,战略布局应是贯彻最彻底的整车厂)、江淮、奔驰、宝马、通用、东风、上汽、车和家、蔚来汽车、云度汽车、前途汽车等车企纷纷建设(或投资)电池工厂(或组装厂)时,我们更能够坚信,电池PACK和BMS的技术掌握,对车企来说有多么重要。

其次是驱动电机。在长久以来一直钻研发动机技术的整车厂,在电机技术储备上相对较弱,不过也还是形成了市场三分局面:整车厂(比亚迪、丰田、日产、本田等)、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(博世、大陆、采埃孚等)以及专业电机企业(大洋电机、上海大郡等)。其中,整车厂采购电机为普遍市场现状,与此同时,电机较发动机技术门槛低,整车厂大有自主研发、应用之势。

不过,从控制成本和质量水平方面,更细分、专业化的生产模式优势更大,未来整车厂将不会形成控制局面,与电池PACK和BMS管理技术不同。

这里说的整车电控是指整车控制系统(VCU),在实现动力分配、整车操作、安全保障及能量管理之外,相比传统燃油车,这是以特斯拉为标杆的新能源车型更为倚重的技术部分,因为VCU能够实现或畅想更能代表未来出行趋势的互联网化和智能化。

由于整车控制系统背后隐含的是大量车辆行驶及使用方面数据,对整车厂来说十分宝贵,对代表未来出行方式的自动驾驶、车联网等技术研究起支撑作用,所以就算整车厂与第三方公司合作研发,也会保留相当的自主性,掌控核心技术。

在自动驾驶完全实现的时代,私人汽车很可能会转变为共享出行,手握方向盘将是一件奢侈的事情,届时整个汽车行业格局也许会迎来天翻地覆的变化,当然,这一话题的展开与本文关系不大,总之,VCU对新能源车企来说,是当下重点,也是未来占领制高点的起点。

邦点评:文章写至此,新能源车企背后的争夺表象地看是推出新产品,于销量上进行争夺,而放在产业链及生产制造环节等层次上看,却是掌握哪些关键技术,来保障质量水平、安全水平,同时控制成本,控制与供应商话语权,提高性能、完善智能化体验、自动化能力的问题,归根到底,是在全新产业格局之下,发展生存的问题。

电池PACK、BMS管理以及VCU被本文看作是新能源车企核心技术争夺点,乃一家之言,希望读者诸君留言,一同浅谈新能源车企背后的争夺还会有哪些。

-END-

*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
收藏
分享到:
最新文章
兰博基尼全新Urus SE于2024北京车展迎来公众首秀
欧拉全球化战略再进阶,2024款欧拉好猫&GT木兰版北京车展超值上市!
Honda e:NP2极湃2正式发售,“烨”品牌多款车型亮相北京车展
全新G级越野车家族领衔,梅赛德斯-奔驰携强劲实力阵容和前瞻数字科技亮相2024北京车展
树立合资新能源全新价值标准,长安马自达MAZDA EZ-6北京车展全球首秀
海豹06DM-i、OCEAN-M、海狮07EV重磅出击北京车展
魏牌新能源携蓝山智驾版震撼亮相2024北京车展
高阶智驾闭眼入!极狐阿尔法S先行版PRO售价25.68万
创维汽车亮相2024北京车展,100kW直流放电技术颠覆传统补能体系
“最美7系”极越07首秀 极越汽车机器人全新阵容亮相北京车展
仰望登陆北京车展:U8、U9持续热销,U7首搭革命性新技术亮相
小米汽车亮相2024北京车展:雷军宣布小米SU7锁单75723台,已交付5781台